總覺得身上流著原住民的血液,在都市俗塵待久了後,到原鄉部落,就有種回家的感覺。從阿里山鄒族到花蓮太魯閣族、屏東排灣族到台東魯凱族,多年來參與不下百次原住民祭典。今天,特別想念原住民的歌舞,可惜未遇到部落祭儀時節,上網搜尋資料,發現了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每日都有演出,即刻前往,一解思鄉之情。
「Na~ru~wan~~」高亢的歌聲振奮人心,感受到親臨部落的現場感,尤其阿美族的傳統舞蹈,男子雪白的頭飾波動著,好像海濤洶湧般的壯闊,展現海之子民的力與美。不同於走馬看花的表演,園區特別製作大屏幕介紹,解說每個族群的背景故事。特別的是,我發覺幾乎每個原住民族都有「成年禮」儀式,約在十六~二十歲,各族有不同的禮儀,通常是訓練男子熟悉農耕、狩獵與漁撈,女子則是能紡織和縫紉,和自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像是阿美族少年舉行成年禮時,必須先在海濱搭帳棚,獨立住上兩晚,並要到海濱捕魚,先隔離於世俗,透過成年禮儀式,讓人從世俗進入神聖,身上烙印著祖先的圖騰與祝福。我想起西方也流行the gap year,其實和原住民成年禮有異曲同工之妙,當大家推崇國外的教育觀時,不妨回頭看看原住民從古老時如何教導下一代,或許能體驗到海明威所說,讓不同的生活方式,成為生命中的一場「流動的宴饗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