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邊響起廟埕熱鬧的鑼鼓聲,你緩下腳步細看,每齣戲都是說不完的故事,精彩迷人。相較鑼鼓喧天,在戲棚旁一角,有個默默的身影,是神情嚴肅的阿泉伯正揉著糯米團,巧、精、準的抓住人物神韻,捏出一個個唯妙唯肖的人偶。路過的孩子無不瞪大雙眼,看著他的雙手,如何像造物者一樣,從無生有。
阿泉伯放下手邊的工具,問起孩子「你們知道捏麵人何時發明的嗎?」「是不是麵吃不完的時候?」孩子童言童語,讓阿泉伯綻放出和藹的笑容,「別急,讓我為你們細說分明」,三國歷史隨即精彩開展。孔明七擒七縱孟獲,發現歸程大河興風作浪,原來是犧牲的戰士哭號,為了安撫逝者,他以麵皮包肉,捏成人頭及牲禮形狀,投河以祀亡魂,剎時風平浪靜,大軍得以過江。年代久遠的故事,已不可考,不過每個傳說背後,都帶有份祝福。
人群漸漸散去,有個男孩仍佇在原地,悄聲問著「阿伯你可以教我嗎?」
「你想學嗎?要做得像,要先了解他的故事,放入感情才能揣摩出情感,哪怕是卡通皮卡丘,都能栩栩如生……」阿泉伯認真說著,邊輕握男孩手掌,搓揉麵粉團,兩人一老一小的身影,傳承百年精神。
阿泉伯的微幸福:盼望技藝代代傳承,讓後世子孫知道麵粉也能說故事。